2021 年终总结

2021-12-31
7 min read

2021 年终总结

提笔又放下,时间滴答而过,2021 似乎格外短暂。我的 2021 关键词应该是升学,这条路也显得格外艰辛。我在大二上便确定要出国留学,那是心里的梦校是港科大和新国立,也没太了解授课型硕士和研究型硕士的区别,也压根没想过读PhD。2020 因为疫情打乱了自己的雅思考试计划和出国交流计划,直到下半年进入大三,我才开始详细了解留学事宜,弄清楚MSc和MPhil的区别,也了解到国外直博相比国内的优劣。利弊权衡之下竟做出了申请香港直博的想法,也不管自己的背景是否真的够格,找了一个中介开始了申请之路。

中介是自己联系的某知名机构,价格相对来说不贵,因为博士申请与授课型研究生申请不同,大多的材料还是需要自己写,中介帮忙翻译。2020 年 11 月国家级大创项目结题之后,我和导师联系,聊了一下之后的想法,寻求导师意见。导师给出的建议是国外很多导师对于本科直博生反而更偏爱“好的白纸”,可以让我加入她的课题组,从感兴趣的课题入手,培养科研能力。相比于其他直接安排给博士生打工,然后论文挂名的行为,我反而觉得导师在认真帮我规划,也便同意加入。2021 年 1 月初放假之后,我留在学校,正式开始了自己的科研生涯。

2021 年 1 月,我每天上午复习雅思,下午和晚上看论文,每周参与组会汇报,一开始十分艰难,单词认不全,公式理解不了,一周只能看完一篇,汇报时也只能复述一遍论文,没有自己的思考。好在有导师的指导,学会拆解如何一篇论文,如何抓重点,如何找相关文献。

2021年 2 月初,课题组放假,我通过了雅思考试,和同学完成了美赛,赶在大年三十之前回了家。

2021 年 3 月开学,在第一次的组会上,我将双曲空间在知识图谱上的应用进行了总结,也是第一次在组会前有了自信。汇报时学长们也难得认真听,汇报后同组的博士学长也和我要了PPT。我也第一次在科研这条路上有了一点微不足道的成就感,只是这点成就感对于当时的我来说也是一股强大的动力。

2021 年 4 月套瓷了香港中文大学的一位教授,他的组里也有一位博士生和我的方向很类似,于是定了一个题目,开始了暑研。自此,每周两次meeting的时光开始了,不得不说这段暑研经历对我的影响很大。我惊讶于这位师兄的广度和深度,并且一开始难以适应他的节奏。在这之前我每周看2篇左右的文献,因为组里只有我一人研究此方向,每周组会上汇报时主要和导师交流,导师也主要问一些常规的问题。所以我是第一次和真正研究此方向的人交流,于是我的心情又陷入新的谷底,师兄每周会安排6-10篇相关论文,meeting时还要面对师兄针对论文的各种提问,这让我一开始难以招架。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两个月,我才终于感觉渐渐适应,读文章时能够不借助翻译,能够快速抓取重点,也能够从容和师兄进行讨论了。

2021 年 6 - 7 月参加港中文的政府奖学金夏令营,获得CSE和IE的面试资格,但是CSE的暑研导师没有给肯定答复,IE套了两个导师也没有得到回复,虽然我自以为面试和笔试都答得不错,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。本以为可以提前上岸,最后还是失败,内心不免有些失落和慌乱。与此同时,我也确定了课题组中第一篇论文的方向,开始准备工作。

2021 年 9 月正式开始联系导师,策略是每个学校一次套磁一位老师,同一学校每位老师之间间隔两周。期间收到的回复寥寥无几,面试机会也很少。随着时间的流逝,名额也越来越少,内心也开始慌乱。9 月中旬,收到学校通知,需要确定是否保研,因为之前一直坚定想要出国的想法,所以整个暑假也没有参加任何国内大学的夏令营,也没有联系导师,甚至连本校的预推免答辩也没有参加。如果此时选择保研,只能在本校继续攻读硕士学位,我本以为自己早已做好心理准备,但因为对出国申请感到机会渺茫而升起了一丝退意。时间截止于晚上八点半,我给爸妈打了一个电话,从爸爸的语气中我能感觉到他的倾向,但他还是说,你自己做选择,我尊重你的选择。妈妈则更为直接地说,坚持你自己的梦想,我们支持你,大不了先在国外读授课型硕士。我知道家里的经济情况,虽不拮据,但支付国外一年MSc的费用也并不轻松,爸爸身体不好,近年在单位做些轻松的工作,故工资也仅够勉强支付房贷,平时家里的支出和我的生活费全靠妈妈的工资。妈妈其实去年4月已经办理退休,只是我尚未毕业,所以返聘回原公司继续工作。偶尔在电话中,也提起这两年公司受疫情影响,年轻人越来越多,也不知道能再干多久。一面是自由的追求,一面是现实的拘束,最后还是妈妈的鼓励才让我最终下定决心,在放弃推免的承诺书上签下名字,至此,我已没有退路。

2021 年 10 月,国庆前套磁的几位新加披的教授没有一位回信,从朋友处得知新加坡的博士名额已所剩无几。内心惶恐之下,开始着手准备一些后路,填写了港中文和港科大的授课型硕士申请表,但打算等到截止日期之前再提交。联系一直合作的导师,询问是否有RA的名额,被回复说近年AI方向的博士申请人数众多,已没有经费再招RA。快到月底时,在师兄的建议下,将目光投向港科大(广州),听说是和清水湾相同的待遇和相同的学位证书。在和导师交流之后,导师将我的简历推给了港科大(广州)的一位教授。因为我的研究方向和教授比较感兴趣,于是约了第一次面试。这次面试一共进行了两个半小时,主要讨论该方向一篇经典的论文,我自以为这篇论文早已看懂,但教授提出的几个问题我都几乎回答不上,感觉自己在逻辑思维和论文理解上被降维打击,到最后已经无法正常思考。最后教授给了我一周时间重读这篇论文,之后再次进行讨论。

2021 年 11 月,这一周我将这篇论文打印出来,一字一句地重读,模拟教授提问的思路去重新思考,才发现自己之前的问题:思维被这篇文章禁锢了。这也是我之前看论文的问题,我只是去理解论文的内容,而没有跳脱出来去思考其合理性。一周之后,我和导师重新讨论这篇论文,但是再一次,我被彻底打败了,我以为自己做好了充足的准备,然而在逻辑上还是不堪一击。教授虽然对我的努力给予了认可,但也指出了我的问题,我过于追求理解理论层面的知识而忽视从宏观上理解。之后,教授提出给一篇新的论文,看一看我从这两次讨论中能否学到什么。之后的两周,教授也没有发新的论文给我,我自己也开始质疑自己的能力和水平,“我究竟是否适合直博?”我心中也没有一个答案。在各个学校的第一轮MSc截止前,我提交了申请。

2021 年 12 月,第一个周末,我突然收到导师发来的论文,心中却没有之前面对机会的那种兴奋。我默默打开链接,虽然不是最新发表的,但对我来说也是一篇全新方向的文章。一看页数,竟有30多页,第一遍刚看,便感觉和之前看过的一些顶会、顶刊论文不太一样,涉及很严谨缜密的合理性、收敛性证明,后来才知道,这是UCB的Michael I. Jordan组的论文。教授虽然没有规定时间,但港科大第一轮申请的截止日期是15日,留给我的时间也仅有一周。我也没有操之过急,还是将该方向的第一篇经典文章仔细看明白之后,才开始正式研究这篇论文。这一周我将自己完全泡在了这篇论文里面,试图用上之前和教授上讨论中的一些思维习惯。13 号晚上,我想也许是自己最后的机会,我和教授开始了讨论。不出所料,整个过程我仍是处于被碾压的状态,但我自己也没想到的是,我竟然能或自己思考,或在教授引导下回答出大部分的问题,也时有顿悟之感,这也许便是导师的作用。这场讨论持续了将近三个小时,最后导师说他还需要最后考虑一下,第二天会给我答复。但那时我已没有什么期望,只是觉得释然了,似乎可以面对任何的结局。第二天上午,也是申请截止的前一天,我在档案室查询文件,突然收到微信,导师同意接受我为他的博士生,并希望"we can crank some hard problems in the near feature"。那一刻,我并没有预想中的惊喜若狂,反而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情感,我想这半年的成长,也许才是最宝贵的经历,这一份offer,只是心态成熟后水到渠成的认可罢了。

至此,我的 2021 也结束了,我的大学本科生涯,似乎也可以说有了结果。但这更是新的开始,也会有很多磨难、孤寂和痛苦,但我想,我有对知识的渴望,我有坚持不懈的努力,我还有一直支持着我的父母,我有陪伴着我的朋友,我有能给予我帮助的导师,也感谢他们的鼓励,他们甚至比我自己更相信我自己,陪伴我一直走到现在。

雄关漫道真如铁,而今迈步从头越。

2022,希望国家河清海晏,时和岁丰,也希望自己能勇于并坚持自我革命。